一、基本描述
从心理学角度讲,猜疑心理是常见的心理之一。猜疑心理是人性的弱点之一。疑心重的人思虑过度,凡事都往坏处想,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捕风捉影,无中生有。正如培根所说:“猜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是在黄昏中起飞。这种心情是迷陷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猜疑心理表现在交往过程中,自我牵连倾向太重,何谓自我牵连太重,就是总觉得其他什么事情都会与自己有关,对他人的言行过分敏感、多疑。
二、产生原因及分析
1.是相互之间缺乏了解和信任,心理不够健康
表现在心理上,对别人总有一种不放心感,常常会歪曲地理解别人善意的、正常的言行。例如别人赞扬他.他会怀疑是在挖苦、讥讽他:别人批评他。他又会怀疑是攻击他;别人不理他,他又怀疑别人是在孤立他。狭窄的心胸使他无法容纳别人对他的正确评价。
2.是作茧自缚的封闭性思路,即思想方法主观
猜疑一般总是以某一假设目标为出发点进行封闭性思考的。就像一个圆圈,越画越粗,越画越圆。同时也经常戴上“有色眼镜”去观察人,用别人的举动来验证而不是修正自己的看法,因而常常歪曲事实,对别人产生怀疑。
3.是对爱情的片面理解,缺乏自信
爱情就其本性来说是排他的,但是,爱情并不排斥友情,友情不具有排他性,要相信自己和恋人,对自己和恋人有足够的信心。若没有这些,自然会萌生猜疑心理。
4.是听信流言
他们既要以别人的评价作为衡量自己言行的是非标准,又很在乎别人的说长道短。而当别人的态度不明朗时,他们往往要从不利于自己的方面去猜疑、怀疑,自寻烦恼。
三、具体表现
猜疑心理是人性众多弱点之一,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有一点,但如果不过度就不会对生活造成影响。
可是疑心太重的人一般都有思虑过度,凡事都往坏处想的特点,很多时候他人往往是说者无心,他却听者有意常常误会别人的意思,以致给人际关系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这,可能就是走的朋友。
从精神动力学理论来分析,疑心重的人是缺乏对自己和他人的基本信任感!而一个人的信任感始建于一岁半以前,所以,良好的母婴关系就是关键点了。
四、解决方案
1.优化个人的心理品质
也就是说要加强个人道德情操和心理品质的修养,净化心灵,提高精神境界,拓宽胸怀,以此来增大对别人的信任度和排除不良心理的干扰。
2.摆脱错误思维方法的束缚
猜疑一般总是从某一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只有摆脱错误思维方法的束缚,扩展思路,走出“先入为主”“按图索骥”的死胡同,才能促使猜疑之心在得不到自我证实和不能自圆其说的情况下自行消失。
3.敞开心扉,增加心灵的透明度
猜疑往往是心灵闭锁者人为设置的心理屏障。只有敞开心扉,将心灵深处的猜测和疑虑公之于众,或者面对面地与被猜疑者推心置腹地交谈,让深藏在心底的疑虑来个“曝光”,增加心灵的透明度,才能求得彼此之间的了解沟通、增加相互信任、消除隔阂、排释误会、获得最大限度的消解。
4.无视“长舌人”传播的流言
猜疑之火往往在“长舌人”的煽动下,才越烧越旺,致使人失去理智、酿成恶剧。因此,当人们听到“长舌人”传播流言时,千万要冷静,谨防受骗上当,必要时还可以当面给予揭露。
五、注意事项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足够好的母亲,她就会给自己的孩子一种恒定的爱,孩子在这种稳定的无条件关心爱护,无条件接纳抱持的氛围中成长,就会觉得母亲是可靠的,值得信任的,自己也是可爱的,值得被爱的,于是就会产生对他人和对自己的信任感。
相反,如果一个母亲情绪不稳定,或者反复无常,对婴儿时好时坏,就会让婴儿琢磨不透,认为这个母亲不可靠,不值得信任…同时也会认为自己不可爱,不值得被爱…于是婴儿开始怀疑这个世界!
疑心病由此开始生根发芽,而在往后的生活中,如果母亲一直以这样的方式对待孩子,这个孩子长大后疑心就会非常严重。疑心重可以通过精神分析疗法,或者认知行为疗法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